表象世界相对共相世界而言就是“影子”,因而是一种次级的存在世界;共相世界相对于表象世界而言才是本原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是其文艺理论思想的基本核心,这一核心从认识论意义上关涉着“文艺与现实”这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看来,永恒的“本体结构”才是真正的现实。
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原理,划分出两个世界,一是绵延无界的经验感官世界,这是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一是有限的真实或理念世界。
理念是原型,是正本,而经验世界是摹本,是以理念的范型铸造出来的。
现实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而艺术的对象是经验世界,所以,艺术世界又是经验世界的摹本。
2.灵感说与迷狂说
在古希腊宗教实践之中“灵感”的表现也就是“迷狂”
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记叙了四种迷狂
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学“灵感说”的核心内容明显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灵感说”的基本内涵是文艺之神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创造出打动人的诗歌作品。
第二个层次“灵感说”涉及的灵魂,要比前一种情况下的灵魂“高贵”得多。
一则,“回忆说”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再则,这里的灵魂不是无节制的迷狂。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体系出发来看,这两个层次的“灵感说”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具有两个层次的“灵感说”的内在结构完全符合《理想国》中提出的关于“哲学王”统治的那套学说。
其次,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体
系的特殊语境中,“灵感说”也是对“智者学派”的“技巧说”斗争的一个武器。
虽然包含着对诗人地位的贬低含义,但相对于智者学派的“技巧说”无疑是进步的。
3.诗剧理论与诗教理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诗剧理论和诗教理论构成了柏拉图主义批判性文学理论的统一体。
一方面,诗剧理论主要从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诗歌戏剧的创作以及诵读演出的技术性规律作出了总结。
“事实”层面分析总结
《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指出,诗歌都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语言、音调和节奏。
语言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音乐和节奏必须配合语言组成诗歌。
节奏的好坏,在诗歌的形式层面就决定了诗歌的优劣。
柏拉图对悲剧和喜剧作出了本质的界定。
悲剧的本质,即悲剧性取决于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性,而悲剧性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宣扬自己美德而又表演出极端痛苦的人”——正是“美德”和命运以及外界环境的不可避免的冲突造成了悲剧性的产生。
对这类主人公的戏剧模仿,能激发起观众的“怜悯之情”,也就是悲剧的审美感受。
回响在两千多年后黑格尔的美学观之中。
喜剧模仿的对象,也就是喜剧主人公的特征是“弱小”而“自大”。
正是这一点引起观看者的某种混合情绪,一方面是讥刺性质的厌恶感,一方面是愉悦的自豪感和轻松感,这两种感受引发笑感。
另一方面,诗教理论从哲学层面向作为特殊工匠的诗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应然”层面的理性归纳
柏拉图认为文学的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都应该是“健康的”,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好的内容必须和好的形式相统一。
只有对诗歌创作进行“双重规范”,才能让诗歌作品起到对城邦有益的作用。
一方面是对诗人进行规范。
一方面是对诗歌本身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