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没有官方的文件声明,但从已公布的十几所学校的报考数据来看,今年上涨趋势还是比较大的。
例如今年的北京大学报考人数为29990人,增幅3%,其中非应届生占比高达70%;电子科技大学:20674人,增幅24.35%!
现在正值考研和申请出国留学的交替时间,也许有的同学正在犹豫到底是考研还是出国,如果要两全其美到底该如何把握这个时间线。
以我自己亲身经历为例,给大家分享我是如何考研留学两手抓,从一个普通一本,同时拿到国内985高校考研复试和国外名校的录取。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还挣扎在升学第一线的同学们,不管你是考研还是留学都希望你们一切顺利。
出国 or 考研
高考宿命论是一个普遍存在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观点,许多人会认为如果你的高考没考好,这辈子就毁了。你上了一个不知名双非三流学校,就是失败人生的开始。
你的人生才走完不到五分之一,还有大把的时候可以浪可以挥霍,同样你也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和进步,何必那么早对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
高考成绩只是你在现阶段体制速率下学习的一个成果,还有很多事情你可以尝试可以突破,双非也只是你暂时的一个Title,看看人家马云爸爸,他的事迹就是告诉我们,双非二本也可以逆袭世界名校五个博士学位。
所以日子还长,慢慢走着瞧~
但不得不说,双非的身份可能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一大诱因,不论你是考研还是出国留学,一定程度上你都是想通过这次华丽转身而摆脱曾经那个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失败者的你。
现在大三大四的同学经常会遇到一个升学问题,到底是选择考研还是出国。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毕竟一次性拿出几十万的费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确确实实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考研
最初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高中成绩平平,最后高考勉勉强强考过了一本线零几分,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一所双非高校就读。
但自己内心还是有一个小小的名校梦,特别是看到那些考入名校的朋友能够有更好的资源,更高层次的平台,难免会有些羡慕。
所以,大一入学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在考研的路上一路走到黑,开始疯狂收集一切关于考研的信息和材料,从最普通的基础概念,比如国家线自主划线是什么,报考流程是怎么样的,考试具体考哪几门等等,到后来的一些关于学习报录比的数据,考试的真题以及出题方向,各个学校的参考书目等等一些更专业的数据,起码让我在考前,对于考研这件事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
不论是考研还是留学,首先要对这个业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自己不是在浪费时间,不至于上了考场后才发现自己只有Lv1,而考试等级Lv100,差距悬殊,注定失败。
在基础知识了解得差不多后,我从自身的水平出发,给自己做了一个详细得评估,做了一个20多页的Word文档,上面列满了全国20几所我看上的目标院校详细信息。
从最基础的工作量角度(考研我到底需要复习多少内容/能达到什么程度)评估了我考研的成功率,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你有飞蛾扑火的心一定要考一些非常恐怖的名校,比如北大清华,那也没什么问题,起码你目标很明确。
升学于我而言,只是我换取更多资源和平台的途径,够用就好,毕竟我也不是什么学霸学神。
对于考研的准备和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在可选的范围内选择可能性最大且你自己愿意去不觉得将就的名校。
当你发现该学校这个专业的报录比已经达到100比1,甚至更高的时候,除了换个学校,你也可以选择相近的专业进行报考,比如法学转犯罪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前提是你愿意并且有更换的余地,不惜以专业为代价上一个好学校。
之后我就按部就班的开始了紧张刺激的考研复习,在我看来,考研也有考研的好处,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对于你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而言,功效是无可厚非的,你能够在非常短且密集的时间段内吸收本学科内大部分的专业知识,与出国留学相比知识的基础更加的扎实牢靠,这点我也是受益匪浅。
出国留学
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受到身边同学的诱惑,大家觉得像我们这个专业,只有在国外读研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好朋友的一番怂恿下,我向父母透露了留学的打算。
没想到我妈还是挺支持的,只是我爸觉得放弃准备了那么久的考研还是挺可惜的。
其实我并没打算放弃考研,毕竟已经准备了这么久,况且我一开始也不确定自己能够顺利留学,所以做两手准备也算是给自己上一个双保险。
留学相对考研来说要更“灵活”,只要在申请季递交你的申请材料就好。申请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学术材料(需中英文对照件)
成绩单盖章原件均分证明盖章原件评分标准盖章原件在读证明(未毕业的学生)学位证&毕业证(英文盖章原件,中文盖章复印件)
其他材料
雅思/托福成绩单GMAT/GRE成绩单(部分双克专业要求)身份证正反面/护照首页(个人信息页)个人陈述 (PS)推荐信(RL)个人简历(CV)其它,如作品集等(部分专业要求)
考研留学两手抓,会不会很辛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留学和考研在很多准备方面是互通的。比如英语,语言本身就是有互通性的,如果系统的学习过雅思后,再做考研英语,正确率同样也会有所提升;再比如均分,认真对待平时的课程,一方面能让你保持良好的GPA,同时对于复习专业知识也是更有利的。
最后的结果
因为不确定自己到底想去哪,我广撒网,多捞鱼,把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的学校都申了一遍。
英国、新加坡、香港算是英式教育体系,不管是要求还是申请都很相似,只是新加坡常申的学校就两所,录取难度极大,而我也不出意外收到了拒信。
美国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考GRE或者GMAT,而且美国的大学对于学生背景不是那么看重,这也给了我无限可能。
其结果也是喜人的,我最后拿到了包括美国、英国、香港总共10所名校的offer,基本上都是QS前100的学校。
在申请过程中,我当然也没有放弃考研,三月份的时候已经收到某985高校的考研复试通知,不过因为最终还是倾向于出国读研,放弃了复试的机会。
清醒的认识自己
最后我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管是考研还是留学,你一定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条件能力做一下评估,摆正自己的位置,切不可盲目的自负或自卑。
如果对于自己能力无法客观的评估,可以多和一些过来人交流,多听听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这样对于你的个人评估会有很大的帮助。
升学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考研留学上名校也并不是一定要你多学霸多会读书才可以完成,正确的认识自己,同时把握升学的游戏规则,你可以像我一样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双非学生转身成名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