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接到写经验帖这个任务的时候,作为一名学渣,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的。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一句话:每个人成功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
是的,在考研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大到个人的知识背景,小到选择的复习场地,应届or往届,在职or脱产等等客观因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在看此篇文章的你务必记住:
别人的经验永远只是别人的经验,你不必一步一个脚印的跟着前人留下的脚印去行走,抵达终点的道路有很多条,你只需要多留意前人们曾掉过的坑,走过的弯,然后取长补短,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并且我属于初试分数并不高,刚刚过复试线,随时可能被刷的高危人群。所以我在这篇经验帖中会更多的分享我考研时候的择校经验,应试心态和关于背诵方面的技巧。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关于我
我是应届考生,本科就读于湖北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初试成绩总分是341分,具体到每个科目的分数是:政治63 分,英语67分,专业基础课113分,专业综合课98分 。
我的叛逆期来的比较晚,所以坦白的说,我的大学有点像是别人口中“完整的大学” 。逃课、挂科、恋爱、社团活动,一样都没有落下。(挂科真的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大家切勿模仿)
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在准备考研的上一学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倒数第二,还因此被辅导员喊过去做思想教育工作。
所以在决定考研之前,我深深地怀疑过自己:“我成绩这么差,真的能考上研吗?复试的时候会不会看成绩单?老师收不收挂过科的学生?”
但是我一直坚信:学习成绩不等于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差可以是很多原因导致的,我们不能仅凭一纸试卷上的分数,就去评判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如果你曾有过要考研的心,那你就应该去试一试,如果你试都没试过,来年别人在朋友圈晒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你连说一句“至少我曾经努力过”的资格都没有。
关于择校
在择校方面,最理想的结果当然就是: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记得我去年刚开始定的目标院校是复旦,再后来是上财,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才在中南财大和华科中选择了华科(华中大法学院是一所正在蓬勃发展的法学院,欢迎大家报考!)
而最后的初试成绩也表明,我做的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面对全国数百所高校,我们应该如何去一步步缩小择校范围呢?
我认为主要可以参照三个因素——地理位置,专业排名以及综合排名。
分配好这三者的权重之后,其实可供选择的学校就那么几所了。
这个时候,我认为有一个很关键但是又被很多考研er所忽视的就是复试环节。
比如说有的学校复试分数线很低,但是刷的人也很多,复试比很高;有的学校复试线虽然高,但是复试比很低,也就意味着一旦过线,就有很大可能录取;有的学校有高分保护,初试分数靠前的基本都不会刷,而有的学校则会对你的本科背景有一定的要求。
此外,有些学校在复试的时候还会重点考查你的外语能力,有无科研、实践经历,出国交流经历等等。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最后在中南财大和华科的抉择中,复试形式的不同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最后的决定。
虽然在法学学科建设上,两所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从历年的数据来看,两所学校的复试分数线,复试比相差并不大,只是中南财大的复试侧重笔试,而华科的复试则没有笔试,着重考查面试。
就我自身情况而言,我属于那种笔杆子不行,但嘴皮子还过得去的人。所以,综合考量以上因素以后,我果断报考了华科。
关于心态调整
相信大家都应说过这样一句话“坚持到考完最后一门,你就已经战胜了50%的对手。”
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我对这句话是持怀疑态度的,真的会有50%的人在报名之后又选择放弃吗???
直到2018年12月23日17:00,交完最后一份专业课答卷,从华科东九教学楼走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这句话,可能是真的。
大家都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好像觉得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考上名校。可是坚持二字,又谈何容易。
当下,考研热盛行,催生了很多跟风考研的人,这些人在开始考研的时候,就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所以常常因为内因不足,中途放弃。
在暑假结束后的秋招阶段,又会有一些小伙伴会受周围找工作的朋友的影响,觉得别人没考研,好像也找到了体面的工作,不如自己也去找工作算了。
今天是10月13日,距离上考场还有69天,我相信手机屏幕前的你大概率不会属于上述二类考研er。
但是考研的过程就像人慢慢长大一样,不同的阶段总会有不同的烦恼和焦虑。
如果把考研比作成一场战役的话,那现阶段就是处于一种对峙时间长,消耗也多的拉锯战的状态。
到了十月份,政治,英语作文,专业课的背诵冲刺都纷纷提上了日程,我相信肯定有不少考研er像我去年一样,常常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
但其实有这种感觉再正常不过了,就算是最后上岸清北的师兄师姐,也没有人在考试之前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考上的。
因为每一个认真准备过考研的人,在这时都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就算准备的时间再长,做过的题目再多,在临考之前,都会觉得自己好像缺了点啥,唯恐自己会遗漏了什么(不信,可以回顾你十几年来大大小小考试前的几个小时都在干嘛)
所以,与其去逃避这种实际上很难避免的情绪,倒不如坦率地去面对它,去学习如何和这些情绪相处,而且,适度的自我怀疑也是促使人进步的一大因素呀!
不要让他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要有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有些考研er总喜欢去问身边考同专业的人“你复习到哪里了?”(怎么样,被我戳中了吧!)但其实问的人,总是带着一种他复习得比我慢的期待去提问的,并希冀以此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一旦发现别人的复习进度比自己快之后,便开始产生焦虑的不良情绪。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去和别人比学习进度,何况就算是同样的进度,不同的人的学习质量是不一样的。
关于背诵
其实背诵的过程,无非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如何科学的重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便开始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有不少同学去尝试过这样的记忆方法,但常常无功而返,没能坚持完一个记忆周期曲线。
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自欺欺人”,感觉自己好像背过一遍,就已经背下来了。 然后就接着往后背,想快点把所有的内容背一遍,企图通过“刷遍数”的方式来寻求自我安慰,这就导致了很多“这段话我背了五六遍了,最后在考场上还是没写出来。” 的尴尬局面。
但那只是一种瞬时记忆,瞬时记忆≠长期记忆。
不信大家不妨在每天睡觉前,问问自己白天背诵的内容还记不记得?
虽然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周期较长,但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踏实感,会给我们一种“背过就真的记下来的感觉”,而且背到后面,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多,我们会越背越快,越背越有信心。
(我去年的背诵笔记,后面的√代表背过一次,×则表明没背下来,重新记入新的记忆周期)
写在最后
很多人知道我上岸华科后,都很吃惊,说我大学那么“浪”,怎么考上的。至今我都记得我拿着华科的调档函去找辅导员时,他吃惊的表情。
老实说,我这一路走来,确实有很大的“运气”。
比如在专业课考前十分钟,无意间看了一个平时放在记忆角落的冷门主观题考点,但是恰巧去年命题组老师似乎有意反押题,刚好考了我看的这道分值10分的主观题。
比如在复试的时候,联系到了上一届善良热心的师兄师姐,给了我很多可靠的建议。
比如面试组老师恰好问了一个我准备的复试材料范围之外,但我之前在一篇推文中看到的专业相关的热点新闻分析。
但其实冷静下来想想,的确,我的成功上岸离不开那道最后考前无意间复习到的分值10的主观题,但更离不开我前面靠实力挣来的331分,也离不开我一直坚持到考前十分钟的毅力。
我能遇到好心的师兄师姐,也是我积极主动的,发动各种朋友关系才联系上的。
我能回答出面试组老师的突击问题,也是缘于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公众平台上广泛阅读相关专业的热点新闻及分析评论。
所以,屏幕前的你呀,不要怕自己的努力会白费,不要怕考的都是自己没复习的,不要怕面试老师不喜欢自己,怕自己运气不好。
因为,所有的运气,都是随着你的实力而来的,即便你有十分的运气,但你却只有一分的努力,那也于事无补。
要相信, 越努力,越幸运 。学渣,也可以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