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成功读研的人中,总有一些人会选择退学重考。相比较而言,这些院校的实力也不俗,但是那些想去名校读研的同学,还是选择了放弃读研。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考生觉得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毕业后竞争力小,甚至还有不少考生名校情结在作祟。那么,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是不是不值得报考?对于择校方面,考研是不是必须选211和985名校?

考研没必要死磕211和985名校,根据自身情况,选对学校才重要

相比较而言,名校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肯定要更好一些,但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贬损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要知道,国内的名校就那些,双非院校却很多,也并非每个人的实力都可以去名校读研,这就需要考生在择校上要花费一些心思了。

有一位安徽的考生咨询小水关于研究生择校的问题。这位考生今年大三,在云南一所院校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她的想法很简单,在考研的时候考回安徽省内,以后可能就在安徽境内发展,最好是离家近的学校。

但是对于择校,她却拿捏不好。安徽的学校很多,她老家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她就很想去的,难度不小。而合肥的安徽大学是211大学,她们同学选的学校都是名校,也劝她去考名校,而自己要是选了安师大,也可能被同学嘲笑。

她起初的想法是,报考安徽大学的研究生,若是没有过复试线,再调剂到安师大。这样的话,无论是哪种情况,她都可以接受,最起码还有个保底院校。但是这样的想法可行吗?

对于这位考生的情况,小水建议她想清楚再做决定,无论选择安大还是安师大,难度都不小。如果她考文学类的研究生,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这种,选安师大是不错的;若是报考语言类的研究生,如文字学、语言学这种,选安大是可以的。

想一志愿选安徽大学,没过复试线还想调剂到安徽师范大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安师大是双非院校不假,但在文学考研方面,难度较高,丝毫不输于安大。

更何况文学考研每年热度都不减,这两个学校也是热门院校,每年考研的人数也很多,近些年不会存在有缺额的情况出现,能够留出调剂名额的可能性很低。

这两所院校在文学考研方面难度很大,各有侧重,在很多时候考研难度算是同档的院校。甚至细化到部分专业上,安师大的难度还可能还要高于安大。所以,这位考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再从专业去定院校。

考研人经常有的误解:双非院校也有王牌专业

很多人在考研择校上有一些误解,觉得211和985名校就很好,双非院校就很差,这是错误的想法。双非院校的王牌专业丝毫不输于名校,尤其是到了读研这一阶段,专业要排在学校前面,考研没必要死磕名校。

以文学考研为例,部分综合类名校的文学专业每年招生的人数较少,热度也小,并不是考生不知道,而是专业相对不好,报考的人较少而已。

一些理工类的211大学也开设文学类专业,这种学校相对好考,但专业的设置也比较笼统。研究生专业有可能直接以中国语言文学概况了,无法细化,考生读研之后无法更深入的学习。

像古代文学最多学一个大概,断代文学或者具体到某个文学阶段,深度和广度都是达不到的。但师范类院校却是可以的,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师范,很可能在文学专业的某个方向就很厉害,甚至碾压大部分名校。

要考研的话,有实力自然就要尽量选名校,如果实力不济,那就该选适合自己真实基础的院校。不少考生没有二战的机会,所以在一战就要读研的前提下,在择校上就需要慎重了。

总之,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考生可以从人生规划、读研计划以及自身实力综合考虑,再定学校的难易度,最后再去努力,不要让自己输在起点上。#安徽大学#

如果你的本科是一所985名校,你没有争取到保研名额,临时想考研,但备考时间太短,求稳的前提下,你会考虑211名校或是双非院校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在决定考研前,这些小问题提前准备,考生就能少走弯路,上岸有望

想去985名校读研,不惜花费“巨款”去换考研笔记,值得吗?

不成为考研炮灰,一次就有可能上岸读研,可从哪些方面备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